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咖啡、可可和茶被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风靡全球的饮品。那么,这些植物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它们在经典饮料的进化之路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咖啡,激发力量与激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天早晨和午休后喝一杯咖啡的习惯。众所周知,咖啡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开始新的一天工作之前,慢慢地品尝一杯加了焦糖的玛琪雅朵咖啡时,你会感到全身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在跳舞;下午脑袋变得迟钝时,来一杯加了巧克力的摩卡或加了牛奶的拿铁后,仿佛刚才的困倦之意立马烟消云散。
这便是咖啡的魔力,但这股魔力并不玄虚,它确实能振奋神经、驱除疲劳。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咖啡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那它的魔力有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
神奇的化学物质—咖啡因
原来,用于饮料制作的有效成分来自咖啡树豆粒般大小的种子,俗称咖啡豆。咖啡豆能合成一种神奇的化学物质—咖啡因。这是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的天然杀虫剂,能使啃食含有咖啡因植物的昆虫麻痹,无力动弹,从而保护植物免遭虫害。但对人类来说,适当剂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我们的警觉性和注意力,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快速又清晰,进而增强工作和学习效率。另外,咖啡因本身特别苦,苦味也能刺激脑袋保持清醒。总而言之,咖啡因是“力量与激情”的代名词。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懵懵懂懂地使用咖啡因了。我们祖先的祖先,发现咀嚼某些植物的种子、树皮或绿叶,有减轻疲劳和提神醒脑的功效。很多年以后,老祖先们又发现用热水冲泡这些植物,能够增强咖啡因的效用。慢慢地,咖啡因便以兴奋剂、麻醉剂、利尿剂、消食剂和强心剂等医药面貌全方位地渗入人类生活,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
咖啡中含的咖啡因能振奋神经、驱除疲劳
国际上,咖啡因最主要的来源是咖啡豆。因咖啡树品种和咖啡饮料的制作方法不同,咖啡豆和各种款式的咖啡之间,其咖啡因含量会有很大差异。世界三大非酒精的饮料作物—咖啡、茶和可可,都是人类最常使用的咖啡因植物;其他常见的能量型饮料,也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据说,现在咖啡因每年的国际销量已经达到12万吨,这数字相当于全球每个人每天消耗一份咖啡饮品,这使它成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影响精神的物质。
红红绿绿的“咖啡豆”
了解了“咖啡魔力的科学道理”后,我们接着看看挂在咖啡树上的咖啡豆是啥样子。喜欢动手研磨咖啡豆、追求原汁原味的朋友,平常见到的咖啡豆都是硬邦邦、褐色带光泽的,恐怕除了人类外,极少有其他动物想吃它的吧。但实际上,长在树上的“咖啡豆”却很招鸟儿喜欢—它刚从枝叶间冒出来时,是绿色肉质的;成熟时却很醒目,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像樱桃似的,多汁甘甜可口。咦,这是怎么回事?从咖啡树上的美味水果到人类手上的咖啡豆之间,隐藏了什么惊天动地却又悄无声息的秘密吗?
成熟的咖啡果实像樱桃似的多汁甘甜
答案,自然要从咖啡豆的原生态面貌中寻找了。咖啡是被子植物的一个大家族,茜草科中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作为一种普通的被子植物,咖啡也天生拥有被子植物的一款独门专利—果皮。果皮和种子撞到了一起,便构成了果实。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咖啡豆是咖啡树种子的俗称吗,既然是种子,说明咖啡豆的外面还穿着不同厚度的“衣服”,也就是果皮了。所以,我们看到树上长着的红红绿绿的“咖啡豆”,并不是咖啡店里售卖的已被剥除果皮的咖啡种子,而是咖啡的果实呢。摘一颗红色的咖啡果下来,毫不费劲地掰开有点厚度的柔韧多汁的果皮,便露出了里边一对米黄色的种子,经过一番烘培加工,原本浅色的种子就变成了褐色的散发着特殊香气的咖啡豆了。
可可,来自“神的食物”
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很少有人会说“不”吧。那你知道决定巧克力品质的原料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制作巧克力的必要成分—可可豆。
美味充饥的可可饮料
类似于咖啡豆,可可豆是可可树种子的俗称。可可树是梧桐科的一种热带植物,长得高大威猛,花和果实能直接长在树干或主枝上。果实很大,长15~20厘米,直径约7厘米,熟时干燥,果皮厚,硬如木头,要借助刀具费些力气才能掰开。掰开后,露出里边排得井井有条的种子,即可可豆。经过把可可豆发酵、粗碎、去皮等工序做成可可饼,可可饼脱脂粉碎后形成粉末,即为可可粉。可可粉在热水中不易分散,易沉淀,可先用少量热水搅和使其膨胀,再加入砂糖、乳制品等加热,便成了美味充饥的可可饮料。
可可树果实很大,能直接长在树干上
可可树最初生活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与今天广泛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截然不同。那时候的可可种子因十分稀少而显得异常珍贵,据说当地人甚至把可可豆当成货币使用,名曰“可可呼脱力”。到了16世纪上半叶,可可通过中美洲移居到墨西哥,接着流浪到巴西南部,没想到那里的土著立马爱上这种植物。他们采集野生的可可豆,把种仁捣碎,加工成一种名为“巧克脱里”(意为“苦水”)的饮料细细品味。随后,大名鼎鼎的探险家哥伦布漂洋过海来到美洲,邂逅了这种植物及其饮料制品,并将它们带回西班牙。可惜当时的欧洲人有眼不识泰山,竟对这天然美味不感兴趣!
可能到1544年,一个来西班牙访问的代表团随身携带了经过加工的可可饮料,西班牙腓力王子尝试后才真正产生兴趣,进而在全国开始普及这款新型饮品。当时,西班牙人会往这种苦味饮料中加入糖、香料和其他有助于调味的东西,把具苦味的可可饮料变得更适口。渐渐地,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并从西班牙走向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晚期,第一艘运载可可豆的货船从墨西哥开出,运至西班牙,意味着欧洲已经出现了对可可的消费需求。
虽然人们老早就认识和利用可可豆了,但到1753年,可可树才有了正式合法的生物学名称Theobroma cacao,命名人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林奈。他引用了一个希腊词汇作为可可的“姓”,即Theobroma,意思是“神的食物”。
延伸阅读
巧克力的诞生
有一天,一个经营可可饮料的商人在煮可可时突发奇想:这种饮料每次都得煮,实在太麻烦!要是能做成固体食品,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或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于是,这个商人开始反复试验,最终真的捣腾出一款固体状的可可饮料,取名为“巧克力特”,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代巧克力。以后三百年间,巧克力被不断改良、创新,经过脱脂处理,才形成了今天我们吃到的现代版巧克力。
茶,原产中国的经典饮料
前面提到的两种世界性饮料作物—来自非洲的咖啡和来自南美洲的可可,均产自国外。有朋友不禁要问,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难道就没诞生一款与它们媲美的本土饮料吗?当然不是。我这就来介绍一款中国原产的、名扬全球的饮料作物—茶。
茶的分类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制茶、喝茶已有4700多年历史。相信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茶、没喝过茶吧。喝茶有很多好处,消除困意、安神养心、清热降火、利于消化、促进食欲……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但在合适的热带自然环境中,茶树也能长得高大威猛,可高达15~30米,胸围约1.5米。不过人工栽植的茶树会被控制身高,一般是1米左右,以便于人们采茶叶。它们多数扎根于丘陵山地,形成大片规整、苍绿的“茶海”,十分壮观。人们摘下茶树新长出的嫩芽或幼叶,再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制成不同类别的茶叶。现在市面上的茶可按发酵程度和成茶品质分为六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其中,绿茶、青茶和红茶应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茶类。
茶树扎根于丘陵山地
绿茶是一种不发酵的茶,特点是把刚采回来的新鲜茶叶立即进行杀青处理,以保持茶叶的青绿和娇嫩。绿茶是中国人最喜欢、也是中国出产最多的茶类。用热水泡开后,绿茶汤黄绿清澈、淡香幽幽、茶味鲜爽,著名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都属于绿茶。
对茶叶进行杀青处理
红茶,与绿茶正相反,是经过完全发酵后的茶。它的汤色红亮、滋味醇厚、茶香扑鼻,主要产地在中国南方和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是欧洲人喝得最多的茶类。
青茶,又名乌龙茶,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一类半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先轻度发酵,再被高温处理以终止氧化。乌龙茶汤色明黄、滋味甘爽、茶韵持久,最让人沉醉不已。福建、广东、台湾地区盛产上等的乌龙茶,也更喜欢喝这类茶,如冻顶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等。
独特的茶文化
茶对中国古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由此形成了独特、厚重的茶文化,并曾改变欧洲人的生活风貌。古代的帝王朝廷能通过茶叶“控制”边疆的少数民族:中国的大西南,远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一条与茶叶有关的重要通道,被誉为“第二条丝绸之路”。此路东起云南和四川,向西插入西藏。藏族人热爱饮茶,已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而朝廷需要战马来赢得战争,于是汉族人和藏族人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进行茶马交易,“茶马古道”一名由此而来。
欧式下午茶
后来,通过真正的丝绸之路,茶叶走出国门去到遥远的欧洲,立马俘获了欧洲人的心。由于中国朝廷一直采取保护性贸易措施,不允许欧洲商人进入中国采集茶树,所以欧洲人虽然喝了几个世纪的茶,却从没见过茶树到底长啥样。这也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在欧洲的价格十分高昂,只有少数贵族才享受得起这种“进口的奢侈品”。为了采到中国的茶树,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于从中国偷出了茶树运到印度栽植,建起了海外茶树园,这才提高了茶叶的供给量,使茶成为各阶层都能喝到的日常饮品。随之出现的茶会和舞会,更为欧洲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你拥有一个美好的下午,你愿意怎么来享受?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点一杯清茶、飘香的咖啡还是浓郁的可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