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来了,入伏吃点啥?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13:45:34
    小字号

小暑节气,一般在7月7日或8日左右,此时气温超过30℃,有时可达3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即热气初起的意思。

物候特征

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是说这时的风没有了凉意,变得温热起来;“二候蟋蟀居宇”,五日之后,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屋檐下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会看到雏鹰已经长成猛禽飞翔在天空上。

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由于炎热的气候使人出汗多,体力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因此,生活起居要注意劳逸结合。


民间习俗


头伏吃饺子、吃汤饼

民谣中有很多暑热时期的饮食讲究,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容易消瘦,称为“苦夏”,因此大部分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习惯。还有的地方讲究“吃面”,三国时期把这天吃热汤面称为“吃汤饼”。


小暑“食新”、吃伏羊

民间很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试新米。人们将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吃尝新酒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当地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山东临沂的人会给牛改善饮食,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民间还讲究“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露天久置的木制物品,经过露打雨淋后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对身体不好。

延伸阅读

民间传说


相传炎帝是太阳神,他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得以繁衍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节气与民间的“六月六”日期相差不多。传说“六月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人们也往往选在这一天“晒伏”,把存放的衣服拿到户外暴晒在阳光下,祛除潮湿,防霉防蛀。民间传说讲,小白龙被父亲龙王囚禁在很远的小岛上,只有在六月六才被允许回家看望母亲。在回家的路上,他非常心急,日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这正是,“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责任编辑|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元龙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更闻小暑一声雷》,撰文/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