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当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城市在自然灾害侵袭下“负伤”,而文物古建筑同样面临水、雷电、沙尘等威胁。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藏着怎样与灾害“过招”的智慧?一起走进这些古建筑的“抗灾密码”。
自然灾害之古建“刺客”——水
影响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因素很多,水便是其中之一。不同形式的水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文物和古建筑,其中包括雨水、空气凝结水、江河水和湖水等。降雨过多,会对文物造成直接的冲击和破坏。
科学智慧来接招之“水来将挡”
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的排水系统堪称经典。是故宫排水系统密布,每个院落都有坡度,且各院落都有独立的排水沟。二是有护城河和金水河,积水能通过排水管网快速排到金水河里,再由金水河排到护城河。可见,故宫在建造之初,匠人就设计了相对完备的排水系统。
自然灾害之古建“杀手”——雷电
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有雷电感应破坏。雷电感应破坏主要是指雷击电磁脉冲对文物建筑内的配电线路及监控、广播、通信等信息系统造成破坏,这是古建筑遭受雷击的主要原因。
科学智慧来接招之“引雷入瓮”
中国不少古建筑都面临防雷压力,但布达拉宫的防雷举措堪称经典。每年5月至9月是西藏的雷电高发期。历经1300多年的布达拉宫也有传统的防雷术:大殿顶部用铜、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在金顶之下采用栓接和铆接相互连接,既实现了外表美观,又巧妙利用了金属结构拦截雷电的作用。另外布达拉宫整体以石木结构为主,墙体由白玛草混合当地泥土堆砌而成,既坚固又防火。
自然灾害之古建“毒师”——沙尘
沙尘等空气中的颗粒物会对建筑、塑像、壁画等文物造成不利影响。以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因长期受沙尘天气影响,沙尘颗粒进入洞窟,经年累月摩擦壁画和泥塑。更为严重的沙尘暴还会磨蚀城墙的下部,导致其呈现出底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外形。
科学智慧来接招之建起“铜墙铁壁”
敦煌研究院曾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敦煌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在崖面上进行化学固沙,在崖顶戈壁设立了三角形尼龙网阻沙体系及在鸣沙山边缘引进滴灌技术进行植物固沙试验研究,有效地控制了流沙进入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