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近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试验工况多、试验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的一个关键节点。
现在,让我们一同回望中国探月工程的壮阔征程,感受中国航天人逐梦苍穹的坚定步伐。
一眼看七十
1956年2月,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中国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环境与勘探
2004年1月23日,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实施。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最终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携带的8台科学探测仪器,获取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以及全月球表面14种元素、矿物和岩石类型的分布图。在探测地月空间环境中,获知全月球土壤层中核聚变清洁能源发电燃料氦-3资源量为103万~129万吨,可满足1万年内全人类清洁能源的需求。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后,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1日成功硬着陆于月面。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发射。它不仅帮助绘制了全世界迄今为止精度最高(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和三维立体图,还测定了十几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创造了我国乃至国际多项第一。
嫦娥二号飞往150万公里外的日-地引力平衡L2点观测月球,随即飞往遥远的4179号小行星附近,首次测定了小行星的大小、形状和运行轨道。目前,嫦娥二号正在围绕太阳运行,当她回到地球附近时,期待她向我们诉说她的惊险历程与新的探测成果!
实现月球软着陆 开展巡视探测与定位探测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三号的着陆器进行定位探测,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开展巡视探测。着陆器携带有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极紫外相机和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面开展定位探测;月球车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成像谱仪和测月雷达,在月面开展巡视探测。嫦娥三号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成果。2014年,嫦娥三号落月点被命名为“广寒宫”。
位于月背的直径达2480公里的艾肯撞击盆地曾暴露出大量40亿年前的古老岩石。有科研人员推测,那里可能有更古老的岩石出露。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艾肯撞击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第一次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车辙,并成功探测到了更古老的岩石。
月球正面受地球电离层的严重干扰,因此月球背面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研究场所。软着陆于月背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太阳系中各种低频电磁波信号,取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信息。
自动取样返回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约1731克月球样品回到地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持续探索
嫦娥一号任务到嫦娥六号属于无人探月任务,其中,落月探测、取样返回均为我国开展载人登月、驻月工作做准备。今后,中国将逐步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与能源。
从2023年开始,中国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预计我国将于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探测器,计划在2028年前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寻找“潮湿”的月壤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期盼在月球上找到水,‘找水’成了人类探月的挥之不去的‘情结’。”2010年12月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刊发《人类探月的“水情结”》一文,指出“在月球上找水的成败与下一步登陆月球、在月球上建设基地密切相关”。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正稳步推进。2024年10月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月壤中的奇迹:从尘埃到能源的转变》一文提到,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月壤含铁矿物,与内源氢反应生产水的新策略,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取水资源的方法。
人类在月球上找水的理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从嫦娥一号探测器开启绕月之旅,到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一步步跨越艰难险阻,在月球探测领域留下了深深的“中国脚印”。现如今,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正在稳步照进现实。展望未来,中国探月工程必将朝着更深远的目标进发,持续拓展人类对月球及太阳系“星辰大海”的认知边界,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赵青云 贾琳慧(实习)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贾琳慧(实习)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