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上海闵行区 “小小启明星” 培育工程之《大师开讲啦》第七场活动在闵行中学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作为《闵行区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行动方案》的重要实践,由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联合闵行区教育局共同发起,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特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带来主题为《人类表型组实证的中医理论逻辑》的讲座,为现场师生搭建起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对话的桥梁。
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秘书长顾庆生,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副理事长程抒一,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世亮,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姚捷,闵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唯,“小小启明星”项目指导专家龚耀昌,闵行区教育学院高中直属科研员张晋宇,闵行区教育学院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研员马丽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何郑燕出席了本次讲座。闵行中学校领导及闵中教育集团师生代表亦齐聚现场,共同聆听这场融合传统草本智慧与现代科研视角的学术讲座。
精彩讲座
李辉教授以 “人类表型组” 为切入点,用通俗的语言将宏观的科学概念与贴近生活的中医理论相结合——从人体的物理特征、生化指标等 “表型” 数据,到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前沿,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碰撞出的火花。讲座不但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科学和中医现代化的浓厚兴趣。
讲座中,李辉教授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成果,用红外热成像、蛋白结构解析和分子聚类等现代表型组学手段,证实六大茶类对应人体六条正经,揭示“归经”本质是细胞跨膜通道的分子靶向识别,为中医科学化、果蔬药膳大众化奠定可测量、可复制的标准。他在《本经注蔬》一书中,梳理了用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组成配方果茶来防治各种常见疾病的系统性原理。
互动提问
讲座进入互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瞬间升温,学生们踊跃提问,展现出浓厚的探究热情。针对有学生提出的 “入眠、醒脑配方” ,李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研究经验,给出日常饮食配方。
当谈及古代传统典籍《神农本草经》在当下研究中的应用时,有学生提出 “时代发展带来环境、经济变化,相关研究是否会有变化与创新” 的思考,这一问题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广泛共鸣。李教授对此表示,《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古代药学的瑰宝,为现代草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但随着环境变迁、人类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经济社会对医药健康需求的提升,传统研究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对传统配方进行优化改良,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手段,让古老的草本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李教授的精彩回答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也为现场师生带来了关于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深度思考,赢得了阵阵掌声。
课题发布
现场,李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的战略性国际合作重大专项课题《人类表型组测量技术及表型数据跨尺度关联合作研究》,发布了 “小小启明星” 实践课题《代谢综合征的日常饮食调理防治》,并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向。例如“复方茶的配方研究”,六大茶类配合哪些常见花果,可以达到最佳的日常保健功能;如“家人的代谢综合征干预研究”,根据家人的健康问题(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开发出药食同源方案,跟踪调查,分析疗效;如“配方对错的动物实验”,常见的错误搭配有什么危害,用小鼠实验进行证明。这些小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人类表型组与中医智慧的融合之路上,期待同学们带着所学知识与课题,开启属于自己的科学探索之旅。
学生感悟
闵行中学 高一15班 吴峻楠
听了李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教授从人类表型组学为学科依据,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中医背后的科学原理。从经络的微观解释,到食物小分子与八纲间的关系,无不打开了我对中医的认知。原来,那些看似玄幻、抽象的医术、药方,有着实实在在的理论支撑。中医上千年来的古老医法,至今仍为我们所用,让我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闵行中学 高一14班 朱昕怡
本次讲座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医的思想,从细胞层面解释经络、阴阳、虚实等中医概念,从《神农本草经》走向现代。讲座以茶为引,介绍风险更低的药食同源,既指导我们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又证明了中国的中医有其科学依据和独特智慧。在科学进步下,中医方面的守正创新既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具有长久积累的经验,又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日后的课题探索方向,启发我们用日常中的食材解决健康问题,也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实验,在医学相关领域深耕。
闵中实验 九6班 沈旒欣
李教授讲解详细,内容专业,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难以接触到但却特别实用的知识。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爱喝茶,茶叶确实是非常好的物质,但有些分开都是有益身体的物质放在一起,却可能会导致疾病。有些生活中容易被疏忽却危害巨大的常识,我不仅自己要学会,还要告诉我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中医有了极大的兴趣,我要努力学习,有机会踏入高等学府,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添砖加瓦,也特别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近距离聆听大师讲座,太精彩了!
文绮中学 八5班 宋飞漩
听完李教授关于人类表型组与中医药关联的演讲,我对“传统”与“科学”的认知被彻底刷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到团队用红外影像捕捉到茶叶激发的经络信号时——原本只在中医典籍里存在的“经络”,突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当时台下不少同学都发出轻声惊叹;还有ADH1B基因与“酒客病”的关联研究,原来古人说“湿热体质者忌饮酒”,并非单纯的经验总结,而是藏着分子层面的代谢规律,这让我第一次觉得中医药离我如此之近。
之前总以为中医药是“凭感觉”的经验医学,但演讲里提到的“中医表型组数据库”和AI辅助诊断,让我明白它正在被解码。想到家中长辈喝中药时,有的见效快有的效果缓,原来这些背后可能和个人表型差异有关。
教授最后说“青年要能用科技讲好中医故事”,这话令我很触动。以后上生物课我会更关注基因与体质的关联,课余也想多了解表型组学的基础知识,或许未来我们这代人,真能帮助中医药在国际上站稳科学的脚跟。
文绮中学 八6班 丁译成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教授的讲座,以跨学科视角解读生命科学,细节满满又通俗易懂。他围绕“人类表型组实证中医理论逻辑”展开,先解释人类表型组学--通过测量身高、体质等人体特征数据,分析健康规律。比如用数据证明中医“体质分型”的科学性。同时李教授结合实例,说食材的成分(如酯、酚)如何影响人体表型,与中医“食养调理”相符,让抽象知识有了生活落脚点与实际应用。
互动时,同学提问失眠与体质的关系,教授结合表型数据还分享自己跨分子人类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经历,鼓励大家从“饮食与健康”这类小事起步探索。
这场讲座不仅揭开生命科学的神秘面纱,更让我懂得藏在对生活的细微观察里。
启明星协会
启明星,寓意是拂晓时分,东边天空闪耀明亮的金星。
启明星计划项目是上海市科技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一块“金字招牌”。自1991年设立以来,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4000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得了支持,历年入选人员中共有25人当选院士,其中15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42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8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启明星计划已经成为上海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在我国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协主管,是中国科学家为青少年创作的跨学科、深阅读科普核心期刊。它凝聚了全球最大规模科研群体的智慧结晶,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点燃了无数青少年未来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茅以升、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众多知名科学家也曾为杂志撰写过精彩的科普文章。这本让众多中国科学家魂牵梦绕的杂志,成为他们传授跨学科深阅读知识的首选平台。
-END-
扫码加入“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微信群”
责任编辑丨江韬
排 版丨阮琦
质量审核丨何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