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经过十多年持续的野外科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在新疆哈密戈壁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富集的翼龙化石分布区。大量翼龙骨骼、蛋与胚胎化石的发现,尤其是世界上首枚三维立体保存翼龙胚胎的发现。为了解亿万年前翼龙动物群生存、繁衍、发育的奥秘提供了难得的证据。哈密戈壁,翼龙曾经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
哈密戈壁里的珍稀翼龙化石
2014年,美国《现代生物学》杂志报道了来自哈密戈壁发现的化石标本:包括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翼龙蛋化石。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化石。汪筱林将这种新翼龙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以纪念化石发现地及天山于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科考队在哈密野外考察时发现一件巨大的化石标本:约6米长、4米宽、1米厚,重16吨,保存有200多块翼龙骨骼,10多个翼龙头骨,还有两块恐龙骨骼共生。科考队从戈壁深处将其运出,并对化石进行修复,将这件化石放置在哈密博物馆的广场上。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翼龙化石聚集体标本,被命名为“翼之巢”。
戈壁十年觅化石
拥有深厚地层学基础和丰富野外科考经验的汪筱林,对寻找化石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发现了包括两栖类、恐龙和翼龙等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在内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
自2006年起,汪筱林每年都带领科考队在哈密进行两个多月野外考察。天山哈密翼龙的故事是从戈壁上几小块碎裂的疑似翼龙的骨骼开始的。那是他的博士生导师邱占祥院士于2005年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考察时发现的。确认是翼龙化石后,汪筱林果断地开展了哈密戈壁翼龙化石的探寻和研究工作。
科考队考察了上千平方千米的戈壁荒漠,对翼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富集和埋藏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在灰白色湖相砂岩中,夹有富集翼龙蛋和头骨等骨骼化石的红色泥岩砾屑的风暴沉积层,厚10~30厘米。在2.2米的剖面上,有8层富含翼龙化石,其中4层同时含有翼龙蛋化石。
亿万年前的翼龙伊甸园
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最聚集的翼龙化石分布区,是天山哈密翼龙曾经繁衍生息的乐土。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哈密地区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时气候湿润,这里是一个大型湖泊,湖水澄澈,波光粼粼。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方,成千上万只天山哈密翼龙伸展着翅膀自由驰骋。喜欢群居生活的它们数量庞大,大概每平方米就有一个翼龙个体。天山哈密翼龙飞翔起来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它们还时不时地掠过水面,捕食水里的鱼。作为当时的空中霸主,天山哈密翼龙的生活是自在富足的。
湖泊岸边的软泥滩涂是天山哈密翼龙的繁衍之地,那里密集分布着许多巢穴。守护在巢边的成年翼龙,保护着数枚软软的、革制的翼龙蛋。翼龙蛋具有由一层薄的钙质外层和一层厚的壳膜层构成的双层结构,与现在的锦蛇蛋壳结构类似。
用不了多久,天山哈密翼龙宝宝就破壳而出了。刚出生的翼龙宝宝会飞吗?对翼龙胚胎化石的研究表明:天山哈密翼龙孵化后还不具备飞行能力,只有行走能力;翼龙胚胎中没有发现任何牙齿的痕迹,因为牙齿萌发较晚,翼龙宝宝很可能也不能主动捕食,需要父母进行喂食或者照顾。比起很多同时代全凭宝宝自力更生的恐龙,天山哈密翼龙算得上是称职的父母了。
消失的伊甸园
偶尔突然来临的风暴打破大湖泊昔日的平静。能量巨大的风暴席卷天山哈密翼龙的巢穴,将翼龙蛋及不同大小、不同性别的翼龙带入湖中岸边,经过短时间漂浮聚集后,与被撕裂分散的翼龙遗体一起被快速埋藏。在翼龙伊甸园,这种湖泊风暴事件可能经历过好几次,最终形成同时含有丰富翼龙骨骼和蛋化石的几个化石层。
翼龙,与恐龙同时代存在,执掌空中霸权长达1.6亿年的爬行动物,靠加长的第4指支撑的翼膜飞向蓝天的奇特生物,最终在白垩纪末期灭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翼龙伊甸园,也在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中变幻成如今的茫茫戈壁。留在砾石间的精美化石,作为亿万年前生命的见证,令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也留下人们对翼龙伊甸园昔日盛况的遐想。
汪筱林研究员说:“我有个心愿,哈密风景优美,拥有各式各样的雅丹地貌,拥有密集丰富的化石样本。希望有一天可以建立国家翼龙公园、翼龙博物馆。如今,新疆哈密翼龙博物馆已于2025年3月3日举行奠基仪式,目前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