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师于国 | 吴运铎:燃烧生命,保家卫国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1 09:13:40
    小字号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工师于国

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展厅


“把一切献给党”,他真正践行了这一信念。他是新四军兵器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更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曾说:“一个人若怀有共产主义理想,并对这一理想忠诚不渝,便能经受住一切风雨和困难的考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



吴运铎(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01
想当一名机械工人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一个清寒的家庭。但父亲从不吝啬对他的栽培,节衣缩食也坚持供他读书。
1923年,年仅6岁的他就开始在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并加入儿童团担任宣传员。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各种机器设备,深感机器的力量,也激发了他对机械的浓厚兴趣,梦想着成为一名机械工人。
1931年,吴家迁到湖北黄石,吴运铎开始在煤矿当学徒。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清理干净,改造成书房和实验室,只为深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他省吃俭用的存钱,希望能购买更多书籍,学习机械知识。尽管只受过小学教育,但他勤奋学习,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电机师傅。
#02
农舍里开启兵工生涯

参加儿童团的经历,让吴运铎目睹了剥削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深刻认识到:要翻身、要解放、要光明,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运铎毅然放弃了原先设想的人生轨迹,决定加入新四军。他被派往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简陋的农舍茅草棚里开启了兵工生涯。面对日本先进武器装备的展示,这位年轻人萌生了通过工业救国的信念。
兵工领域对吴运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环境艰苦、人手不够、资金匮乏、材料短缺,尽管困难重重,他深信,作为革命者,必须听党指挥,跟随党的脚步。1939年5月,吴运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与地下组织活动,坚守着对党绝对忠诚的承诺。
#03
建首个军械修造车间

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了当时条件的简陋: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 就是在这样极其苛刻的环境下,吴运铎建成了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
1943年,吴运铎接到任务要制造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单兵武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篇介绍枪榴弹的文章中得到启发,找到了利用高压气体发射榴弹弹头的方法。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和战友们制造了弹药、修复了枪炮,这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新四军提供持续的支援。
在近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吴运铎随着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最后到东北的大连。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吴运铎带着7名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60万发子弹。为了研发枪弹,他三次重伤 ,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 然而,这些伤残并没有阻止他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决心和奉献精神。


1940年在新四军二师淮南敌后根据地担任子弹厂厂长的吴运铎(中)(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44年夏,时任新四军二师军工部工务科长的吴运铎(左)与时任军工部部长王新民在一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04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51年,吴运铎作为特邀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并于1952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该书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总计发行量达七百多万册,同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售。


图为《把一切献给党》(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吴运铎的精神和信念值得被铭记。这种勇于面对困难、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将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扬,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