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编者按: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敞开大门,这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承智慧与探索精神的灯塔。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位位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无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为庆祝博物馆正式开馆,特策划“博物馆探寻记”系列图文,每期为大家讲述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向你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有四个姓氏是什么体验?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虚言,四个姓氏的背后,是一个个关于承担与责任的传奇故事。
在“共和国的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中,有这样一行火红的文字:“我有四个姓:姓李、姓农、姓国、姓党。”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晴祺。
短短13个字,揭示了他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家庭、职业、国家和信仰紧密相连,展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李”姓是李晴祺的本姓,是他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他从小严格要求,即使出生于家境殷实的商人家庭,他从不放松学业。初中时,父亲本想让他子承父业学做生意,但他坚决要求上学读书。对家庭,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尽力做好一个丈夫的职责。1994年麦收时节,李晴祺到菏泽进行考察,遇到一位相识的老农民,他紧紧握住李晴祺的手说:“李老师,今年种你培育的种子又丰收了,咱们回家包顿饺子,喝上一盅。”虽然很感动,但他还是抱歉地拒绝说:“我要赶路回家,因为我的老伴患重病住在医院里。”几十年与妻子相濡以沫,这是他作为丈夫的家庭责任。
“农”姓,是李晴祺对农业和农民的深厚情感,更是对农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每年五月份,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黄金季节,也是李晴祺最忙的时候,他要到山东全省各地看麦子,常常一天要跑两三个县,早上五六点钟就下地。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由于连日劳累,在楼梯上晕倒摔伤了腿,醒来后让人扶着坚持看完麦子。还有一次,他在山东邹平考察时,冒着风雨和冰雹也要下地,县农业局长劝他,他不容商量地说:“现在是看麦子的黄金季节,一天也不能耽误。”
“国”姓是李晴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李晴祺是刚刚步入大学殿堂,面对崭新的社会,他异常激动,立志要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大一那年的暑假,李晴祺参加了农村经济调查活动,在活动中,他直观感受到了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现实:生产方式落后、工具不足,农业科技基本没有,农民们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很低......李晴祺深受触动和震撼,自此,他坚定了学农志向,并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金色麦浪。
“党”姓是他为党和人民奉献终身的红色决心和情感。自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勇于创新、扎实奋斗,凭借一腔热忱,扎根农业领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上世纪60年代的特殊时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陷于停顿之时,李晴祺仍想尽办法坚持小麦育种工作。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创造了矮秆、多抗、高产的小麦新种质“矮孟牛”,他们还利用该种质培育出多个小麦高产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利用“矮孟牛”共育成13个省级以上审定品种(其中6个国家审定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7份衍生资源,育成的品种(系) 1983至1996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060万公顷,增产小麦107.52亿公斤,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起,由于身体原因,他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才培养上,他主动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为他们解疑释惑,导航人生,并慷慨解囊资助多位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多次荣获“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2年,李晴祺因病逝世。按照他生前留下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撒到了试验田里,他将永远守望着那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沃土,守望着祖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杨宇.晴暖麦田 祺祥沃土——追忆小麦育种学家李晴祺[N].中国科学报.2022.11.18
[2]送别李晴祺!一生情系麦田的育种家[OL].山东农业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NaUaORdCiKzSzq9BgK_kxw
[3]农大故事|《种子》动人心魄[OL].山东农业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08Fbn2rPorv5Q_jrQrjF5Q
[4]【光辉的足迹】情系麦田 魂牵沃土——著名小麦育种学家李晴祺[OL].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https://mp.weixin.qq.com/s/NPI1O22E5T9X-BmONZjE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