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彭士禄(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 彭士禄
彭士禄与孙女彭瑶签订的“合同”(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张童心盎然的“合同”是彭士禄与孙女彭瑶签署的。虽已年届75岁高龄,彭士禄仍坚守着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于是孙女便想出了这个妙招,“约定”爷爷适当减少每天的工作时长。
幸而,彭士禄退居二线时身体还硬朗,将大半辈子奉献给祖国之后,在家人的陪伴之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姓百家姓 吃百家饭
我虽姓彭,但我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的双亲都是革命烈士,他四岁时便成为孤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遭受国民党的“追杀”,童年饱受磨难。在群众的帮助下,他东躲西藏,被数十位“母亲”照料。
8岁那年,彭士禄在当地红军队长家中避难,不幸被举报,与队长的母亲潘姑妈一同被捕。年幼的他在监狱里连续一个月发高烧、抽搐、言语错乱,这段痛苦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创伤。
1933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南山剿匪记》和《广州日报》上刊登大幅小彭士禄入狱照,注有“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等字样(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彭士禄出狱后的生活并未改善,他跟着一位婶娘在街头乞讨、割草。直到十一岁再次被关进监狱,与潘姑妈重逢。
尽管党组织全力营救,但出于对潘姑妈的担忧,他选择否认自己的身份,放弃了出狱的机会。
在这一刻,父母在他心中埋下的那颗“为国家奉献、无私照顾百姓”的种子,已然悄悄发芽……
成为“祖国需要”的人
1940年之后,彭士禄与其他烈士的子女一起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延安生活和学习。
在延安的日子里,彭士禄积极求学,因为他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回报人民的恩情,只有通过学习,成为国家需要的人、为国家作出贡献才是他唯一能做的。
1951年,彭士禄以优秀的成绩考取苏联留学生的名额。在苏联期间,他勤奋学习,渴望早日学成归国,最终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以全优的成绩荣膺“优秀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