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3楼,《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的展厅里,一组文件和一个提包静静地躺在展柜里。
《共和国脊梁》展一角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乍看上去,这一组展品似乎显得平平无奇,但当你仔细阅读它们背后的展板,您会惊讶地发现,这组貌似普通的文件,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的直接见证。
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次会议的意义非凡: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多学科国际学术会议,被称为“新科学的起点”;
来自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科学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各国的科学家代表;
大会使用中、英、法、西班牙四种官方语言,仅翻译人员就200名之多;
大会上成立了四大洲科学通讯联络组;
北京海淀区的“北京科学会堂”就是为了保障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而特地修建的;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会议公报;
……
北京科学会堂,1964年建成开放,邓小平题字
来源丨北京友谊宾馆官网
这次大会,就是1964年8月21日召开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得到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1963年9月,“世界科协(世科联)北京中心”成立,这是中国科协最早加入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从此,中国科技界有了与国际科技界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1964年3月5日,中国科协主席李四光和“世科联北京中心”主任张维向世界有关国家发出了《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