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编者按:
编者按: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还原历史、与科学互动,带你亲身参与到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中。
携着初心远行, 历尽千帆归来的游子, 他们奔波在求知的道路上,将汗水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棵棵参天巨树。以知识为支撑,为祖国强盛的明天搭建起坚实的支柱!
岁月如梭,留下密密的足迹。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馆,馆中记录着中国科学家的卓越学术成就,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些伟大成就之间漫步,心中涌现出一种敬佩之情。
1954年,郑哲敏在瑞士写的家书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48年,年仅24岁的郑哲敏经历层层选拔,得到梅贻琦、钱伟长等前辈的推荐,荣获全国唯一的“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随即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遥远的异国求学之路上,郑哲敏始终怀揣着科技兴国的梦想,从未放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郑哲敏听闻这一喜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急切地希望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然而,归国之路却充满了重重困难。美国对留学生将先进知识带回中国心存疑虑,不断设下重重阻碍。1952年6月,郑哲敏取得博士学位后,移民局以“不符合美国利益”为由,禁止他离境,甚至扣押了他的护照。
郑哲敏在美国滞留两年,直至1954年,我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为留学生争取权益,与美国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最终成功达成相关协议,取消了郑哲敏等一大批留学生的离境限制。收到解除离境限制通知的当天,郑哲敏立即给家人写信分享喜讯,并开始着手办理回国手续。
郑哲敏(中)归国途中,在香港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郑哲敏在家书中提到:我从中国到美国的学生护照签证有效期为一年,在1948年来到美国。从1949年开始,每年都需要重新申请签证。自1950年起,美国移民局便开始制造麻烦。例如,在申请签证时,审讯常常持续三至四小时,他们不仅询问我对国内政局的看法,是否阅读过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还会问及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审讯开始前必须宣誓不说谎,否则将接受纪律处分,审讯过程由书记员记录。
1955年,郑哲敏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回国后,郑哲敏一直坚守着“如果国家需要,即使去做一个管道工也可以”的信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在核爆效应、机甲穿透机理、爆炸安全以及防护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被誉为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回到了祖国的留美学生》
谢家麟撰写的文章《回到了祖国的留美学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谢家麟于1955年撰写了《回到了祖国的留美学生》一文。该文详细描述了他归国途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同时表达了他对新中国建设的无比光荣和自豪之情。谢家麟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全部技能奉献给祖国的和平建设事业。
1951年,谢家麟取得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后,于9月登上返回祖国的船。然而,归途中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的扣留并被带回美国。到了1952年夏末,谢家麟来到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不久之后,实验室派遣他前往芝加哥的医学中心工作,历时半年左右。
1955年初,谢家麟率先成功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高能电子束治疗癌症的加速器装置,并在临床上成功治疗了一名患者,在美国物理界引起了轰动。不久之后,谢家麟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寄来的信件,要求他在永久居留和限期离境之间做出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实验室提供的高薪留任,迅速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
美国监控期间的日记
黄葆同是生漆结构、干燥机理、新高分子合成以及乙丙橡胶新催化等领域的专家。1947年,黄葆同前往美国留学,在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攻读有机化学专业。195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室工作,在美国化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美国留学期间,黄葆同担任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纽约区的会主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其他留学科学家一样,激动不已,积极推动留学生回国。1951年5月,他开始办理回国手续,但美国当局以“居留证过期”为由,拒绝了他的回国申请。
5月24日,他在家门口被陌生人带去移民局接受询问。第二天,他在办理签证时被捕,被关押了114天。尽管身陷囹圄,但他的回国热情从未减退。经过导师和朋友四个月的艰苦努力,黄葆同最终获得自由。
黄葆同被美国移民局监控的日记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黄葆同在美国移民局监控期间的日记中,流露出了他对回国的迫切渴望,也展现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高尚精神。黄葆同一生致力于将科研工作与祖国建设紧密联系,为新中国的高分子化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开创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催化剂体系。
《教师备课笔记》
黄大年的《教师备课笔记》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黄大年的《教师备课笔记》展现了他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同时彰显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探索精神。他孜孜不倦,追求至善,不断注入科技力量,助力中国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许多科学家为学习先进技术,身处异国他乡,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祖国。然而,一旦听到祖国的召唤,他们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支持科学建设。即使在遭受国外软禁和折磨时,他们也坚定不移,只盼能重返祖国怀抱。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共赴科学探索的征途
听到祖国的召唤,他们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立即回国支持祖国建设。即使遭受国外软禁,他们仍坚定不移,只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