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追光者丨致敬,油田里的孜孜矻矻!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2 11:22:20
    小字号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5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还原历史、与科学互动,带你亲身参与到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中。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的石油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开辟出大庆的广阔油田;他因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注册卡上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被誉为“中国最帅院士”。《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样评价他:“一位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他的自力更生精神、对科学的探究与追求,令人钦佩。他就是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王德民。

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注册卡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王德民,出生于1937年,成长在一个中瑞混血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中央外贸学院教师。年少时,王德民十分调皮,中文水平也有限,甚至曾因此将父母请来的中文老师气跑。然而,尽管如此,18岁的王德民在1955年被刚刚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进入钻采系采油专业就读。王德民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但他并没有因此松懈,反而全力以赴,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石油事业,助力祖国工业建设取得进步,实现了报效国家的理想。

1960年,王德民主动前往大庆油田工作,被分配至采油地质室的测压组,并积极参与了松辽石油会战。在这段时光里,王德民曾居住在简陋的牛棚里,点燃原油取暖,扛过沉重的100公斤绞车,忍受冰冷的风雪侵袭。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他仍然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毅力。

 

松基三井,即松辽平原第三口基准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当时,世界上通用的“赫诺法”计算油层压力数据存在严重偏差,与实地检测数据不符,这激发了王德民的决心,他立志解决这一难题。王德民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坚持推导出成功的公式,为油田开采进程迈入新的里程碑。经过不懈的努力,王德民首次提出了简洁而准确的油层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与当时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相符,其精确度比国际通用的赫诺法高出两倍,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63年,年轻有为的王德民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从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年底,他调任至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攻克油井分层测试技术难题。王德民带领技术团队深入油田实地探测,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填补了技术领域的空白。

晚霞中的大庆油田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随后的五年里,大庆油田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等。面对重重困难,王德民坚定攻坚,领导团队不断进行研究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中国独创的偏心配水器,并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8年,王德民调任至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通过分析,他发现整个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 继续强化注水可能导致大面积水淹。王德民组织了300多名科技人员共同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针对薄油层的限流法压裂工艺。此外,他还取得了三次采油的创新突破,尽管当时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This method is dead(这个方法已经死了)”,甚至有知名实验室在失败100多次后宣告解散。王德民的科学成就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科研道路上璀璨的一颗明星。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王德民院士的展区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王德民,依然在深入了解各个油田项目的进展、亲自核对数据并商讨计划。他每天日以继夜地工作,常常只进食一顿简单的便饭,倾尽全力,唯愿祖国的工业进程能够赶上国际水准,誓志终身投身石油开采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自力更生”这四个简洁的字,真实地反映了王德民数十年的奋斗历程。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要不懈努力,勇攀高峰。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在成功中创造辉煌!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