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馆行|知力科学小记者讲“植物学巨匠”吴征镒的故事!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4-10-12 13:01:48
    小字号

近日,《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打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走进“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聆听巨著《中国植物志》筹备和编纂的故事,见证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知力科学小记者在探访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中,对“植物学巨匠”吴征镒的故事感触很深。

吴征镒,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投身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工作,专注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吴征镒发表或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达1766 个,成为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彻底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局面。他系统且全面地解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状况。

 

《滇南本草图谱》石刻本,吴征镒自印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云南被认为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在1942 年至 1945 年间,吴征镒接手了老师吴韫珍关于明代兰茂著作《滇南本草》中植物的考据任务。他与几位青年合作,在云南昆明郊区的一座土庙内,历时 3 年完成了一本自行编写、绘制和印刷的《滇南本草图谱》。

这部作品中的植物插图精美细腻,所有文字均为手写抄录,详细记录着各种植物的产地、特征和品性,偶尔穿插有拉丁文描述。该图谱对云南白药、金铁锁等传统中草药进行了学名考订,展现了植物学家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1989年吴征锰与张宏达、李锡文研究植物资源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野外考察时,吴征镒总是专心致志地观察植物,以致于时常不留神就摔跟头,因此他被戏称为“摔跤冠军”。有一次在云南文山进行考察时,吴征镒不慎摔倒在茂密的丛林中,这一次他坐在地上久久不起。同事们以为他受伤了,正要走过去帮助,却发现吴征镒手里捧着一株白色寄生植物,兴奋地喊道:“快瞧,快瞧,这是锡杖兰!”通过这次经历,吴征镒发现了中国此前未有记录的新物种——锡杖兰。

1990年6月,吴征镒在兰州兴隆山朝元观为植物拍摄写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担任编委到成为第四任主编,吴征镒完成了《中国植物志》约三分之二的编纂工作。他发表和参与命名的植物新类群超过1700个,是我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数量最多的植物学家之一。吴征镒对植物学的热爱和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勇于面对困难,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为中国植物学的进步不懈努力。他的科学精神和卓越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植物学研究者,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前行。

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知力科学小记者聆听了植物学家吴征镒的故事,让他们受益匪浅,快来听一听部分科学小记者的探馆心得和感悟吧!

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家好,我是《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孙晟杰。

今天,我有幸踏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其中植物志的展厅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有植物的身影,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植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么多植物,它们都在哪里?它们的名字叫什么?它们长的什么样?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植物资源,中国科学家历经45年的艰辛编撰,为我国植物建立了一套户口册和信息库——《中国植物志》,它也是发展现代植物学的基础。《中国植物志》中植物信息多采用文字与墨线图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分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标本制作、形态观察和科学分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绘图人员通过对标本的花、果、叶等观察解剖后,用细致入微的画笔给植物画像。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将植物信息科学地呈现给读者,是植物学研究者和植物爱好者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在参观学习中,我为中国有这样一部植物学巨作感到骄傲,也被植物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毅力所感动。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向他们学习,认真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积累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家用一生的时间探寻着中国大地上的每一株植物,他们深入山林中寻找草木,并将国家宝贵的植物资源整理成《中国植物志》这本巨著。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更多后来者不断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共同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