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饱含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他就是杨嘉墀——空间自动控制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杨嘉墀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带向星辰大海!
东方红一号
望远镜里的强国梦
1919年,杨嘉墀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在他5岁时,他的父亲送给他一个小型的望远镜,他爱不释手,经常用它夜观星斗。此时,在他的心中,关于航天梦想的火花燃起来了。
中学时,杨嘉墀跟随父母辗转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学。
这所学校的机械工科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新鲜的教材、多样的设施设备,都让他对这门学科充满了热情。他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
杨嘉墀在上海中学的初中入学照(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蹂躏中国国土与人民。杨嘉墀对那段充满国仇家恨的历史刻骨铭心。
他多次提起:“一刹那爆炸声起,百姓扶老携幼,啼哭奔跑,悲痛的情形实在令人满腔怒火,但国家积弱,无力抵抗,百姓受尽屈辱。”
18岁的杨嘉墀怀着强国爱国之心,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变卖家产,“硬核”归国
1947年,杨嘉墀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深造,同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选修了几门课。
虽然课程繁重,但杨嘉墀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顺利获得了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嘉墀凭借优秀的科研实力,在美国科研界崭露头角。尽管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6年,杨嘉墀变卖家产,倾尽积蓄购买了当时国内急需的设备,他带着一身的知识,携妻女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发射!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
1958年10至12月,赵九章(右一)率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卫星研制工作,左一为杨嘉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美国继苏联之后发射了人类史上第二颗卫星。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其后,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581”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1965年,杨嘉墀担任人造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参与卫星总体方案的讨论,并专题论证了卫星的姿态控制及姿态测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1975年11月26日,在甘肃省酒泉,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杨嘉墀与同事负责监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状况。
在卫星运行到第七圈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惊险场面,测控中心收到的数据显示氮气压力下降过快。如果气压下降是因为氮气泄漏的话,那意味着卫星姿态控制的动力将消失,卫星必须提前返回。
对此,许多科学家主张让卫星提前返回。但经过周密的计算,杨嘉墀认为,气压下降是由温度过低引起的,过段时间就会稳定下来,卫星可以按照原计划运行3天。
正如杨嘉墀的测算,3天后,返回式卫星平稳地回到了科学家的预设地点,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卫星研制、发射、回收技术的国家。
多年来,杨嘉墀一直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回忆往昔,他深情地写道:“我期望中国航天技术能不断占领科技高地,在21世纪中叶和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领域并驾齐驱,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春成长:
杨嘉墀(1919.9.9—2006.6.11),江苏吴江人,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等职务。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