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一位中年男子正蹲在地上,与几位当地居民亲切交流。他身着白色衬衫,戴着眼镜,看起来非常专业和认真。这位男子就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赵其国院士。
1965年,赵其国(右1)在援助古巴时为当地民众讲解土壤知识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赵其国院士长期专注于土壤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为土壤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向隐性饥饿说“不”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赵其国曾言,他多年专注于土壤环境和农业生态的研究,只为解决老百姓在不同阶段的吃饭难题。
他目睹并亲身参与了中国农业“三步走”的历程:第一步,从北大荒到黄淮海,推动高产农业的发展,解决“吃饱”问题。
玉米青苗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第二步,践行“洁土净食”,促进绿色农业的进步,达成“吃得安全”的目标。第三步,则是大力发展功能农业,让人们“吃出健康”,解决“隐性饥饿”问题。
在健康饮食成为潮流的当下,网络热词“隐性饥饿”悄然走红。它揭示了看似丰盛的食物背后,营养不均衡的尴尬现实。
粮食接力赛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隐性饥饿,是指人体虽然摄入足够的食物能量,但缺乏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导致身体机能受损。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隐性饥饿问题更为严重。
赵其国院士致力于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他长期开展品种改良研究,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富含微量营养素的新品种。
技术输出,助力友邦农业“逆袭”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逐步开启了对外提供技术合作与援助的进程。众多科技工作者纷纷奔赴亚非拉各地,通过援建生产项目、供应科技资料、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开展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实施援助。
1964年,赵其国任驻古巴专家组组长,他助力当地农业实现“逆袭”,改善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
4年中,赵其国主持完成了14.5万平方公里古巴国土调查,编写了古巴第一部《土壤》,在当地“圈粉”无数。
友谊港防波堤工程施工图集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是一组我国科学家援外时的图纸,也是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
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助非洲坦桑尼亚建设友谊港的过程中,科学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和海洋环境,确保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他们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也为后来的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友谊港已经成为坦桑尼亚重要的港口之一,为该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功能农业:从0到1
赵其国院士于2008年首次提出“功能农业”概念,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产品含有更多的有益健康成分,如硒、锌等微量元素。此后,赵其国和尹雪斌等专家共同推动了功能农业从“从0到1”的发展。
农田(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赵其国认为,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
为推动功能农业发展,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集聚了全国的功能农业科研平台、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功能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功能农业当前面临众多问题。其一,功能农业并非仅涵盖硒产业,硒产业的“一枝独秀”恰好表明功能农业在发展中呈现出区域和品种的不均衡。其二,功能农业还存有基础模型与方法学研究不足、标准体系尚未构建等情况。
赵其国院士一生致力于土壤地理学研究,为解决隐性饥饿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让我们铭记赵其国院士的丰功伟绩,携手努力,为消除隐性饥饿、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职业经历:
赵其国,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等职。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及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