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周总理曾说:高士其代表科普
高士其,青年时为消灭国内肆虐的瘟疫,留美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细菌学,一次不慎感染脑炎病毒,落下终身残疾。后回国致力于科学普及事业,一生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为我国科学文艺事业奠基。高士其是中国科普界的领军大旗,也是青少年儿童的小人书爷爷。
化笔为刃痛击瘟疫细菌:
科普从儿童文学中发芽
1933年,高士其第一次为孩子们写作,先后完成了《儿童卫生读本》,以及科普霍乱、伤寒、痢疾三大水疫的作品《三个小水鬼》。1935年,高士其的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在半月刊《读书生活》上发表,并表示:“孩子是人类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要从小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才能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转变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和欺辱。我愿意终生致力于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
高士其科普作品
从1935年春天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两年多的时间里高士其发表了100多篇科学小品和科学论文,先后出版了《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微生物漫话》《菌儿自传》等科学小品集,还翻译出版了《细菌学发展史》等著作。高士其以清浅、具象又活泼的文笔,脱下科学庄重的外衣。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就算今天,这部《菌儿自传》仍然能够告知我们一些卫生习惯形成的缘由,这也是该作品至今仍然不断再版的重要原因。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
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荡。
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得重。
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以诗作矛直指社会毒菌:
是小人书也是大人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高士其拖着病体坚定奔赴延安,陈云称他为“第一个红色科学家”。这个时期他的文章既是科学小品,也是战斗檄文,他巧妙地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向两条腿的法西斯毒菌进击。在《我们的抗敌英雄》这篇科学小品中,他写道:“白血球,这就是我们可敬慕的英雄。这群小英雄是一向不知道什么叫无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站到最前线。”对抱有不抵抗主义的蒋介石之流进行了极大的讽刺,他的文字越出了科学的藩篱,成为了政治的投枪。
解放战争期间,高士其除了科学小品外,又将科学内容和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尝试写作“科学诗”。1946年他的首部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问世,不仅为“传播科学”提供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形式,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的题材领域和思想内容。提及目的,他说:“写作科学诗是要激发少年读者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感情,培养他们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鼓舞他们向科学进军,引导他们去攀登科学顶峰,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以身为炬开创科普未来:
科普大众更要启迪儿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高士其不顾疾病折磨,也要全身心投入科学普及工作。在呼吁人们“向科学进军”的同时,他身体力行,哪怕只能口述撰文,也笔耕不辍。从1949年到1966年,他创作了大约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写下了两千多行科学诗,20多部科普著作。
高士其科学普及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重视大众科普的同时,强调提倡儿童科学文艺。1961年,高士其参加中国科协全国工作会议并发言:“在这里,我想为青少年说几句话,为孩子们说几句话。”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指出“科协有责任和共青团、教育部门合作,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把青少年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二是希望“每一个学会都应该动员起来,各就自己的知识领域之内,编写几本给青少年看的通俗科学读物。”
1988年,高士其去世,他留下的“遗产”是少先队员们送给他的上千条红领巾。1995年,中国科协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作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荣誉奖之一,对全国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进行表彰,这也是对高士其先生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