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曾说:“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
1983年,管德兼任歼-8Ⅱ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和试飞领导小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歼-8Ⅱ飞机首飞大大提前,并荣立航空工业部新机首飞一等功。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管德在飞机设计领域的贡献得到广泛承认,他以全票当选为第一批院士。
管德(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事关飞行安全的气动弹性
歼击机是我国航空兵进行空战的主要机种,承担着夺取制空权、保卫国家领空安全的重要使命,使得我国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空域的威胁。歼落机在国防建设、军事战略和科技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飞机本身不是绝对刚性的,飞行中会发生弹性变形,影响气动特性,进而改变空气动力,导致进一步的变形,最终形成气动弹性现象。随着飞行速度增加,气动弹性会显著影响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飞机结构损坏,引发严重飞行事故。
我国歼击机的研制与发展,管德院士功不可没。
1979年,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资料审查。左起:顾诵芬、钟敏昭、管德、邱宗麟(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4年,歼-8飞机研制启动。管德主持了歼-8飞机研制中的气动弹性专业设计计算和试验,取得国内该领域多项第一。
因为热爱,主动请缨
年幼的管德常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书店阅读航空类书籍,多年下来,几乎搜集了当时世界上所有飞机的图片。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品——歼教-1飞机(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49年,天资聪颖的管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然而,他在清华大学只读了三年,就在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时离校投身工作。尽管当时他渴望被分配到哈尔滨参与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却意外被派往刚成立的航空工业局从事文职工作,原因是他写得一笔好字。
1956年11月,经管德强烈请求,他从中国航空工业的最高管理机构——航空工业局(四局),调至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该设计室刚在沈阳飞机制造厂(112厂)建立。
负责飞机设计的徐舜寿将管德首次分配的任务定为计算歼教-1飞机的理论外形。这项任务虽然在技术上并不是太复杂,但工作量巨大且繁琐。
然而,当时刚成立的飞机设计室仅有两台电动计算机用于处理更紧要的计算任务,因此外形曲线的计算只能依靠相对落后的手摇计算机。但这并没有难倒管德,他和其他几位技术人员顺利完成了计算任务,确保了歼教-1飞机的颤振安全。
一个“破笔记本”走天下
管德有一个“破笔记本”,收集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气动弹性领域的文献目录。
当时所能获取的技术资料很少,所以他每次经过北京,总要去科技情报所和国防科技情报所查找资料,并分门别类地将文献目录摘抄在笔记本上。“歼-8之父”顾诵芬曾说:“最后一次看到他那个‘破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一寸多厚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品—管德的学习笔记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由管德编写或主编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试验》与《飞机气动弹性力学手册》,至今仍是飞机设计单位气动弹性设计人员首选的参考资料。这些著作也是中国飞机设计气动弹性专业近半个世纪以来经验的总结。
人物经历:
管德(1932年7月12日—2018年1月9日),北京人,气动弹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曾任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等职,曾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七五”开始,他就一直承担航空预先研究中气动弹性力学领域的组织工作。曾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可用于超声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总结为《高速歼击机的气动弹性分析》,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航空结构动力分析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对歼8及歼8Ⅱ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航空工业部新机首飞一等功。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