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这样的灾害结果显然是当前的气候模型难以推导出的极端情境。
城市缘何成为风暴中心?
其实,快速城市化进程推高了城市区域内能源消费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密度。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高密度的交通,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费,让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更加显著,进而导致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等事件,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与城市外围相比更加显著。
在过去的60年里,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集群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风险等级显著上升。一方面,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在这3个区域都在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导致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排水管网密度下降,老龄人口等脆弱人群占比升高等,都让城市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快速上升。
城市该如何应对气候危机?
一方面,如果城市发展能够全面转向低碳、绿色、清洁的路径,也许可以尽快遏制全球温升的势头,让气候变化避免走向更差情境。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城市有机会迈向一个更加智能和安全的未来。灾害事件预警预报逐渐成熟,城市基础设施面对灾害的灵活性和韧性得到有效提升。灾害来临时人员物资的应急响应也会在一次次灾害的大考下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 刘君言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岳焕琦
质量审核 | 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