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近70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科学的梦想,以科普之光,照亮求真之路。值此全国科普月,《知识就是力量》精彩不停歇!好玩的活动、硬核的科普,邀您共赴首个全国科普月!
海绵,作为最原始的动物,其早期化石记录却出奇地不完整。然而,科研人员最近发现的5.5亿年前的海绵化石,为我们揭开了海绵扑朔迷离的演化史的一角。
1
没有大脑的最古老动物
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因其疏松多孔的内部结构而得名。早年间,人们常将地中海出产的天然海绵作为清洁用品,但现在几乎已经被人造海绵所取代。
海绵的身体结构非常简单,它们没有大脑、心脏之类的器官分化,也没有肌肉、神经系统等结构来运动或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海绵只能通过区区十多种细胞来完成生命活动,其中最为关键的叫作领细胞。
领细胞有一条鞭毛,鞭毛被一圈“衣领”包围着。海绵通过摆动鞭毛来获取食物颗粒。领细胞在形态上与动物的单细胞亲戚——领鞭毛虫十分相似,因此,100多年前,科学家就把海绵作为最原始的、具有单细胞生物特征的动物看待,认为其身上藏有破解动物起源之谜的钥匙。
领鞭毛虫(绘图 / 飞飞)
2
“消失”的海绵
作为最古老的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海绵的起源时间在距今约8亿~7亿年前。因此,人们期待可以在早期的动物群落中发现大量的海绵化石。但出乎意料的是,寒武纪(约5.38亿~4.9亿年前)之前的化石记录中,竟然没有一个可靠的海绵化石。多年来,古生物学家几乎踏遍全世界的前寒武纪地层,但是一直没有发现海绵的实体化石。
为什么明明知道海绵在那里,却始终找不到它们呢?这可能与海绵的一种特殊结构——骨针有关。人们印象中的海绵是软绵绵的洗浴用品,但若是在海滩上捡到海绵,可千万别拿来洗澡,因为大部分天然海绵都是带“刺”的,这些“刺”就是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是鉴定海绵的重要特征。
或许,前寒武纪的海洋环境不适合骨针的保存,使得它们在变为化石之前就被溶解了;也可能早期的海绵没有矿化的骨针。缺少了如此重要的特征,即使海绵被保存了下来,也难以被鉴定为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表面的多级网格结构。a-d 中的白色方框分别代表一至四级方格;e 为多级网格结构示意图(供图 / 王霄鹏)
3
早期海绵的奇异样貌
直到最近,古生物学家在湖北省宜昌市的埃迪卡拉纪(约6.35亿~5.38亿年前)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珍贵的海绵化石,它回答了前寒武纪的海绵去哪里了的问题。
新发现的化石名为螺旋网格海绵,形态犹如一只站立在海底的高脚杯,锥形的身体通过一根粗壮有力的茎与圆盘状的固着器相连。它的身体中央具有一个空腔,还可能具有出水孔,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海绵如出一辙。
螺旋网格海绵的表面由规则的田字形方格构成。奇特的是,每个方格都被等分为4个形状一样的小方格,被称为二级方格。二级方格还能被进一步等分至少两次。这种连续规则分割的网格结构与康托尔集(人们最早认识的分形结构之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纪念描述该集的数学家,这种海绵的种名被定为康托尔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复原图(绘图 / 杨定华)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供图 / 王霄鹏)
具有网格结构的寒武纪对角海绵(供图 / 王霄鹏)
古生物学家每一次细心的观察,每一次大胆的推断,都是向着更完整的海绵进化图谱迈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