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在欧洲最早的药典——《佛罗伦萨药典》中有关于玉米的描绘:“在贫穷年代,人们会嚼玉米秆和高粱秆来获取糖分。”(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不过,如果我们以今天粮食作物的标准审视玉米的祖先——类蜀黍(大刍草),那它可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一棵类蜀黍上有很多分枝条,每个分枝条上都有一些细瘦的穗子(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狗尾草),穗子上只有寥寥数个果粒,更要命的是,每个果粒都被硬壳包裹着。
那么,为什么玉米的祖先恰好能变成人类喜欢的样子呢?
这就需要讲述另外一个关于彩色玉米粒的故事了。
基因可以“跳”起来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遗传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生物的DNA序列是恒定的。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位叫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在杂交试验中,有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就像是基因在染色体上跳来跳去一样,这就是跳跃基因(也被称为转座子)。
图为跳跃基因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因此项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后来,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不仅会影响玉米叶片的颜色,还会影响玉米籽粒的颜色。例如,当某个基因发生跳跃时,玉米籽粒中合成花青素的基因就会打开,这些玉米籽粒就会变成彩色。而且,基因是否会发生跳跃还会受到其他基因的控制。
从“垃圾DNA”到“淘金胜地”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的DNA上存在很多所谓的“垃圾片段”,因为这些基因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自然就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并不清楚这些“非编码DNA”的实际功能,于是在197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大野·乾赋予它们一个名称——“垃圾DNA”。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垃圾DNA”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甚至比编码DNA更重要。比如跳跃基因就发挥着基因表达开关的作用,它们可以决定玉米籽粒中花青素基因是否打开。
2009年,全新的玉米基因组测序结果出炉。令人吃惊的是,玉米基因组中有85%的序列都属于麦克林托克发现的跳跃基因,这也就解释了玉米的祖先——类蜀黍,为什么会有那些匪夷所思的变化,毕竟抽奖的次数多了,总会有撞大运的时刻。
其实,在人类基因组中,也有98%的信息是看似无用的“垃圾”。而这些非编码DNA往往执行着重要的生命功能。当年的“基因垃圾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淘金胜地”,对于非编码DNA的深入研究,必将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推升到全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 | 史军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岳焕琦
质量审核 | 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