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原院士给参与“鹭岛计划”的学子们回信啦!| “读《知识就是力量》给科学家写信”优秀书信作品选登(第三期)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5-11-05 10:33:09
    小字号

“读《知识就是力量》,给科学家写信”是“知识就是力量·与科学家同行鹭岛计划”(以下简称“鹭岛计划”)的内容之一,学子们通过阅读《知识就是力量》科普作品,选择自己喜爱的科学家作者,围绕宇宙万物、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科考、大国重器、材料能源、工业智造、航空航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等科普主题开展“给科学家写信”活动。


“鹭岛计划”于2025年4月启动后,《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们纷纷参加了“读《知识就是力量》,给科学家写信”活动。主办方陆续收到了厦门市第一中学、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厦门市演武小学、厦门市大同小学、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厦门市莲岳学校、厦门市莲花中学等多家学校学生的投稿。他们将脑海中翻涌的奇思妙想、对未知领域的重重疑问以及对科学家的真挚敬仰,悉数倾注于笔端。主办方将学生来信转交给科学家后,陆续收到了科学家们的回信。以下为厦门市大同小学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科学家的回信选登:


致谢素原院士的一封信

变化之学 藏于万物的魔法


尊敬的谢素原院士:

您好!

我是厦门市思明区大同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女生,名叫韩牧宸。上周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小记者站,我翻看杂志时,被您写的《变化之学,无所不包》深深吸引,一翻开就再也放不下——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神奇的“变化秘密”,而这一切都和“化学”有关!读完以后,我满脑子都是您写的那些有趣故事,所以今天鼓起勇气给您写信,想跟您分享我的想法和几个小疑问。

您说,嫦娥五号探测器带的那面五星红旗特别厉害,能在月球上正负15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里保持鲜艳,还能“记住”自己的形状。以前我总觉得月亮是个冷冷清清、只有石头的地方,可现在我知道,原来是化学为红旗穿上了“超级防护衣”,让它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也不褪色、不变形。我不禁想到学校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它能在风吹雨打中一直保持鲜红,是不是也有化学材料在背后帮忙呢?

您还告诉我们,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王国”。从地球形成初期的高温反应,到后来海洋、岩石的出现,再到地下埋藏的煤和天然气,全都是“变化之学”的功劳。我以前在科学课上学过地球的演变,却从没想过这些宏大变化的背后,处处都有化学在发挥作用。昨天爸爸带我去爬山,我蹲在地上观察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头,突然想起您文中提到的“地壳岩石圈的化学沉积”,就问爸爸:“这些石头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化学变化,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呀?”爸爸笑着说我“问得有道理”,还鼓励我去书里找答案。现在,我每次出门,不管是看到路边的小草、河里的流水,还是天上的云朵,都会忍不住想:它们是不是也都和化学有关呢?

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您讲的诺贝尔奖奖章被“变没”又“变回来”的故事!那位瑞典的化学家爷爷用“王水”把金奖章溶解,等战争结束再把黄金重新提炼出来铸造——这简直像魔法一样!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听,他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后来我发现,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类似的“小变化”:妈妈做菜时往肉里加一点酱油,肉就慢慢变成红褐色;奶奶泡酸菜时,白菜放几天就会变酸;就连我不小心削了皮的苹果,放一会儿果肉也会发黄——这些,是不是也都是您所说的“化学变化”呢?

不过,在阅读您的文章之后,我心里也冒出了一些小小的疑问,特别希望能听听您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小朋友能不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安全的化学小实验呢?比如用家里常见的醋、小苏打、白糖之类的东西,观察有趣的化学变化?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有人用醋和小苏打模拟“火山爆发”,特别想试试,但又担心不安全。不知道这类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您在文章里提到,人体内存在许多化学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骨骼、肌肉和血液。那么,我吃下去的米饭、蔬菜,是不是也会在身体里发生化学变化,转化成让我长高、长力气的“能量”呢?还有,生病时吃的药,是不是也是通过化学变化来帮我战胜细菌的?

第三个问题是,化学是不是还能帮我们解决许多现实难题?比如,天气越来越热,化学能不能帮助我们制造出更凉快的衣料?马路上汽车排放的废气,化学能不能把它们转化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另外,我听说塑料很难分解,容易污染环境,那化学能不能发明一种新材料,让塑料可以快速分解,不再危害地球呢?

尊敬的谢院士,谢谢您写了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让我发现化学原来是藏在我们生活里的“好朋友”。以前我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它无处不在的秘密。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学习科学,多读书、多提问,希望长大以后,也能像您一样,用化学知识为地球、为人类做一些有用的事!

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此致
敬礼!

韩牧宸

厦门市大同小学五年3班

指导老师:许燕

2025年11月


谢素原院士给韩牧宸同学及参与“鹭岛计划”的同学们的回信

亲爱的韩牧宸同学及参与“鹭岛计划”的同学们:

你们好!

感谢韩牧宸同学写来这样一封充满好奇心与无限想象力的信。在阅读你的来信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蹲在山脚边仔细观察石头、在厨房里留意苹果变黄、在操场上凝望国旗的小小科学家。你能从一篇科普文章中发现化学的奇妙,并提出这么多充满童真与智慧的问题,我感到十分惊喜。作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会成员,很高兴看到厦门市科协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携手开展的鹭岛计划“给科学家写信”活动架起了少年与科技工作者对话的桥梁。

你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小朋友能否做安全的化学实验?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答案是——当然可以!但要安全、要懂规则。家中许多材料都能成为你的“实验器材”。你提到的“醋和小苏打火山”就是一个既安全又有趣的实验,能让你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中“气体生成”的过程。但一定要在家长或老师的陪伴下进行,保持良好通风,避免用明火或未知物质。化学的魅力在于探索,但科学家的第一原则,是敬畏规律与安全。真正的“变化之学”,从来不是“魔法”,而是建立在严谨与敬畏之上的“有序变化”。

此外,你提到吃下去的食物是不是也会“化学变化”,这个问题非常有道理。是的,米饭、蔬菜、肉类进入身体后,会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把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能量,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再重新组合成你的骨骼和肌肉。这就像大自然在你身体里搭建了一座看不见的“化学工厂”,昼夜不停地运作,让你成长、运动、思考。药物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它们通过精准的化学反应,调节身体的平衡,帮助免疫系统恢复力量。有的药物像精准的“钥匙”打开生病的“锁”,有的则像勇敢的“卫士”直接对抗病菌。这正是“变化之学,孕育生命”的例证。

你还问到化学能否帮助人类解决现实问题。事实上,化学正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今,化学家们正在研究可降解塑料、光催化净化空气的材料、自清洁涂层、冬暖夏凉的衣服、高效储能电池等新技术。我们希望未来的化学,不仅让生活更美好,也让地球更干净、更健康。小小年纪的你能意识到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提出化学能否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有见识的问题,令我倍感欣慰。

你能从生活的小细节中发现化学的踪迹,从国旗的颜色想到化学染料,从苹果氧化想到自然规律,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热爱科学的少年,这份敏锐的观察力,正是科学家最珍贵的品质。好奇,是理解世界的起点;思考,是走近真理的第一步。希望你在成长的路上,继续保持这份对“变化”的热爱。因为在你未来的岁月里,会发现——所有科学的答案,都藏在那一刻“为什么”的追问里。

此致

敬礼!

谢素原

2025年11月


谢素原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


相关链接


如何写信给科学家

1.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2.从文章署名处认识作者——也就是科学家,如下图。

3.以书信体格式,抬头书写“尊敬的***(科学家姓名)”。

4.书信正文的写作,从所阅读的文章中摘选能够打动你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作为书信的一部分,并结合如下三个方向任选其一,展开畅想:

(1)与厦门发展相结合的畅想

(2)对自己未来走上科学之路的畅想

(3)对祖国未来科技发展的畅想

(优秀作品有机会获得科学家的回信)

投稿要求

1.主题鲜明、语言流畅,原创真实,严禁抄袭

2.字数800-1500字

3.结尾落款处写清写信人姓名、学校、联系方式、指导老师(如有)

4.提交作品前,输入电脑,用word文档提交

5.电子稿发送至:kpnf@cast.org.cn

联系方式

鹭岛计划办公室

0592-5335559

扫码加入

“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微信群”


责任编辑丨江韬

排版丨阮琦 黄靖珴(实习)

质量审核丨何郑燕